当然!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下,保持段落原意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股票配资资讯,字数也不会变化太大。
---
在整个明朝历史长河中,嘉靖皇帝显得尤为独特。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,他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,第二位由近支藩王继承皇位的君主。自1521年即位,到1566年驾崩,嘉靖在位长达四十五年,时间之久令人瞩目。
在他的统治期间,除了刚即位时的几年较为专注朝政外,随后大部分时间都远离政事,沉迷于道教神秘学,迷信道士,热衷炼丹以求长生不老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他有近二十四年几乎不上朝,甚至差点被一群宫女谋害。这些荒诞不经的事件至今仍让人难以置信。
尽管如此,这位酷爱道教的“道士皇帝”始终牢牢掌握着大明最高权力。内阁官员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,嘉靖却如钓鱼台上的钓者,稳坐不动。表面上看似风轻云淡,实则嘉靖政治手腕高明,深谙权力斗争的艺术。
1507年,朱厚熜出生于湖广安陆(今湖北省钟祥市)的兴王府。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。1519年,朱厚熜继承了父亲的兴献王爵位,步入藩王的行列。
1521年,朱厚熜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猝然去世。因无子嗣继承,朱厚照的老师、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依照《皇明祖训》中“兄终弟及”的规定,并经过太后懿旨确认,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。
展开剩余89%同年四月,年仅十四岁的朱厚熜从湖北北上进京。作为一位外藩王“空降”北京登基,他在朝廷没有根基,也无自己信赖的大臣,年幼的他缺乏威信和气场,难以服众。
此外,他还面临着“拥立功臣”杨廷和的巨大阻力,后者意图掌控实际权力,成为朱厚熜即位后的最大障碍。
杨廷和究竟是谁?
1478年,年仅十九岁的杨廷和中进士。明宪宗在位时,他任翰林检讨,甚至为当时皇太子朱厚照讲授经义。
1507年朱厚照继位后,杨廷和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,进入内阁。后来权宦刘瑾被处死后,他被提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,担任谨身殿大学士。自1512年起,他连续多年担任内阁首辅,权倾朝野。
在朱厚熜即位前,这位资深大臣已主政朝政长达37年,是朝廷实质上的领导者。面对这样一位朝堂巨擘,十四岁的朱厚熜几乎被架空。
然而,朱厚熜虽年少,却展现出过人的政治天赋。他认为必须抢先立威,展现强硬姿态。刚到北京城外,双方就爆发了首次冲突。
杨廷和主张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登基,但朱厚熜坚决不接受,反驳道:“遗诏明确我继位,非皇子身份。”他也拒绝了内阁建议由东安门入宫、择日登基的安排。
朱厚熜的底气来自于:除了他,没有合适的继承人,皇位不能空悬,杨廷和虽权势滔天,但不敢越雷池一步。
杨廷和明白这一点,绝不给朱厚熜立威机会,双方不肯妥协,最终由皇太后出面调停,朱厚熜在郊外受笺,从大明门进入宫廷,随后在奉天殿举行登基仪式。
不久,朱厚熜便召集礼部官员商议对父亲兴献王的封号问题。杨廷和等资深官员认为应尊孝宗为皇考,封父亲为皇叔父,但朱厚熜坚决反对。这场持续三年半的“大礼议”实质是双方争夺朝政话语权的斗争。
杨廷和在政坛深耕四十年,门生故吏遍布朝廷,企图以政治影响力压制皇帝,保持皇帝“听话”的状态。
而朱厚熜则想夺回实权,打破内阁的控制,双方矛盾激烈。杨廷和多次拒绝执行朱厚熜的诏书,朱厚熜也拒发内阁奏章,双方在1523年前持续政治拉锯。
随着时间推移,嘉靖皇位日益稳固,依托明朝完善的皇权制度优势,逐渐掌控主动权,并秘密培养亲信。
1524年初,他提拔支持者张璁为翰林,主管礼仪,从内部瓦解杨廷和势力。年迈的杨廷和无力应对,借辞职试探皇帝,嘉靖则顺势批准退休。
同年三月,嘉靖与杨廷和势力展开激烈较量。杨廷和之子、状元杨慎率领两百余朝臣在左顺门跪求皇帝改变决策,伏地不起,从早朝跪到中午,哭声震动宫廷。
嘉靖却以强硬回应,命锦衣卫逮捕逼宫大臣。一百三十四名五品以下官员入狱,八十六名四品以上官员停职。被捕官员中有十六人因廷杖而亡,反对“大礼议”的官员纷纷噤声,历时三年的大礼议以嘉靖胜利告终。
嘉靖不仅为父母正名,巩固皇权,还大力打击文官势力,摆脱杨廷和控制,建立了新的政治格局。
为防内阁权力过大,他赋予内阁密奏权,实则分化内阁势力,历任内阁大臣都被他牢牢掌控。
杨廷和退位后,张璁迅速升为内阁首辅,权势显赫。张璁性情多疑,令朝臣畏惧,唯有吏科都给事中夏言不肯屈服。1530年,嘉靖拟实行天地分祭政策,朝臣多反对,唯独夏言上书支持,获得嘉靖赏识。
面对张璁扩张势力,嘉靖懂得权力制衡的重要性,不允许任何一人独大。过去依靠司礼监宦官牵制内阁,但嘉靖深知宦官干政之害,初期严厉抑制宦官特权。
因此,他转而在文官中寻找制衡力量,夏言因耿直刚正深得皇帝信赖,逐渐受到提拔。
1530年十月,夏言被任命为侍读学士,负责御前讲授经史。次年三月升为少詹事兼翰林学士,成为嘉靖的经史顾问。
夏言容貌清秀,口齿伶俐,不带方言,形象佳,这令嘉靖对他更加赏识。
张璁感受到威胁,诬称夏言谋立宗室子弟为储君,惹怒嘉靖,后者调查真相,罢免张璁。
1531年九月,夏言出任礼部尚书,从普通谏官迅速晋升至六卿尚书,史无前例。而张璁在扶持嘉靖整肃杨廷和七年后,也被逐出权力中心。
此时,嘉靖已开始渐渐荒废朝政,沉迷炼丹,崇拜道教,尤为痴迷青词——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的符箓,认为能招神召将。
夏言懂得迎合嘉靖,常为其作青词,唱和皇帝诗作,获得宠信。
1538年,夏言成为内阁首辅,执掌朝政。然而,他为人高傲刚直,逐渐失去皇帝青睐。嘉靖更偏好顺从且讨好自己的臣子。
与夏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同乡严嵩。严嵩初时极力讨好夏言,后因才智和逢迎之术被嘉靖看中,逐步升任南京兵部尚书、南京吏部尚书,1536年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。
1539年嘉靖南巡,夏言建议回京后上表祝贺,严嵩则主张当即上表,嘉靖采纳严嵩意见,自此对夏言心生疏远。
夏言反对嘉靖迷信道教,令皇帝更为不满。一次嘉靖赐沉香水叶冠给大臣,夏言未戴,严嵩则庄重佩戴,嘉靖由此更加倾心严嵩。
嘉靖用人首重顺从,藐视对错,只求保权。
嘉靖擅长拉拢打压,反复操纵朝臣间的矛盾,使对立双方陷入僵局,直到其中一方彻底失势。
1539年至1548年,夏言与严嵩展开长达十年的党争。1542年,嘉靖打压实力强大的夏言,写敕书列举其罪状,夏言惶恐上书认错,告老还乡,严嵩接替首辅之位。
1545年嘉靖召回夏言为太师,与严嵩同掌朝政,双方斗争加剧。
随着时间推移,夏言进献的青词不合皇意,严嵩撰写青词愈发得心应手,渐获嘉靖偏爱。
1548年五月,严嵩诬陷夏言结党营私,嘉靖命锦衣卫逮捕夏言。夏言揭露严嵩贪污腐败,却被忽视。
同年十一月,夏言被斩首,家人流放或降职。夏言成为继明初宰相胡惟庸后,第二位被处死的首辅重臣。
严嵩除去夏言后,权势一时无匹,但深知嘉靖多疑,为保地位,对弹劾者施以严厉打击,轻者革职,重者杀害。
他常伴皇帝左右,专注撰写青词,甚至在敌军围城时仍废寝忘食,令百姓与国家利益置于脑后,人称“青词宰相”。
嘉靖赏识他的唯命是从和青词才能,放任其专权二十年。
然而嘉靖也不容许严嵩独大,提拔礼部尚书徐阶制衡。徐阶深沉老练,既不触怒严嵩,又能迎合皇帝,精于青词创作,逐渐得宠。
后来永寿宫失火,嘉靖想建新宫。问严嵩,严嵩建议回大内住,嘉靖不悦;问徐阶,徐阶提出用旧宫材料建新宫,获嘉靖赞许,严嵩被边缘化。
随着严嵩年老,青词质量下降,频频失察皇意,且安插亲信激怒嘉靖,嘉靖意识严嵩无用,等待时机除之。
徐阶洞察一切。
1562年,山东道士蓝道行以扶乩闻名燕京,被徐阶引荐给嘉靖。一日蓝道行扶乩称“今日有奸臣奏事”,严嵩正好路过。
嘉靖对严嵩日益厌烦,权势一落千丈。1565年,严嵩被削官没产,流放乡下。
1567年,严嵩贫病交加去世,终年八十七岁。无人吊唁,棺木亦无,凄凉境遇令人感叹。
而嘉靖因长期服用含砒霜、水银的丹药,身体每况愈下,于1566年驾崩。
纵观明朝史,嘉靖以其卓绝的权谋称雄,年轻时便击败四朝元老杨廷和。尽管后期荒废政事,仍牢牢掌控朝廷最高权力。
遗憾的是,他的聪明才智用错了方向,四十多年间朝政败坏,腐败横行,社会矛盾激化,蒙古与倭寇侵扰不断,严重威胁大明疆土安全。
可以说,嘉靖开启了明朝走向衰亡的序幕。
---
改写后更加详细丰富股票配资资讯,保持了原意和大致字数。你看这样可以吗?还是想要我帮你调整风格或者更简洁些?
发布于:天津市大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